在襄阳看牙找汪来琼医生靠谱吗?35年老医师的真实工作日常
早上八点,襄阳德恩口腔的灯已经亮了。穿着白大褂的汪来琼医生正在整理器械,这是她坚持了35年的习惯——永远比预约患者早到半小时。"牙科治疗是个精细活儿,准备工作马虎不得。"她边说边调整牙科椅的角度。
一、35年不变的坚持:每个患者都值得认真对待
1989年就开始从事牙科工作的汪医生,见证了牙科技术的发展历程。从初的手动器械到现在的数字化设备,她总说:"工具在变,但治好牙病的初心不能变。"在襄阳当地,不少家庭三代人都在她这里看过牙,有的小朋友现在会指着照片说:"我爸爸小时候也是汪奶奶给补的牙。"
我们注意到一个细节:汪医生的治疗台上永远放着两副老花镜。"50岁以后就开始备着了,不同治疗需要不同的度数。"她笑着解释。这种细致也体现在治疗中,有个患者告诉我们:"汪医生补牙前会反复确认咬合关系,有时候要调整四五次才满意。"
二、患者常问的7个问题
在候诊区随机询问了十几位患者,整理出大家关心的问题:
- "洗牙会不会伤牙齿?"——汪医生说只要操作规范,超声波洁牙不会损伤牙釉质
- "根管治疗要跑几次?"——简单病例1-2次就能完成,复杂情况需要3次左右
- "智齿不疼要不要拔?"——建议拍片检查位置,阻生智齿即使不疼也可能需要拔除
- "乳牙坏了要不要治?"——必须治疗,否则可能影响恒牙发育
- "烤瓷牙能用多少年?"——保养得当一般能用8-15年
- "牙周上药几次?"——轻度炎症3次左右,情况需要系疗
- "补牙材料怎么选?"——根据龋坏位置和程度决定,不是越贵越好
三、从医经历中的温暖瞬间
去年冬天,有位80多岁的退休教师来治牙,因为 Parkinson 症手抖得。汪医生特意调整了治疗方案:把需要长时间张口的治疗拆分成多次短时操作,还在老人手腕下垫了软枕。"治病更要治心,要让患者觉得看牙没那么可怕。"那天治疗结束后,老人用发抖的手写了张纸条:"谢谢你没把我当特殊病人。"
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。有个怕看牙的小学生每次来都要坐在同样的位置,汪医生就在那个牙椅旁挂了卡通贴纸;对经济困难的患者,她会主动告知报销政策和方案。"好的牙医不仅要会治病,更要懂得换位思考。"这是她常对年轻医生说的一句话。
四、关于汪医生的5个小知识
- 每天限号20个,每位患者有充足时间
- 治疗中会详细解释每个步骤的作用
- 使用的器械消毒流程比标准更严格
- 保留了35年来使用过的所有牙科器械作教学展示
- 今保持每年参加少3次技术培训
下午六点,送走后一位患者后,汪医生又开始整理病例。"现在大家口腔保健意识强了,但定期检查的习惯还需要培养。"她指着日历上标记的复查提醒说。窗外华灯初上,诊室里的无影灯依然亮着,就像这位老医师坚守的初心——用35年的经验守护每一颗牙齿的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