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阳植得口腔马青医生怎么样?13年经验主治医师专攻种植牙修复
在信阳说起看牙,很多老顾客都会提到一个名字——马青医生。作为信阳植得口腔门诊部的骨干主治医师,这位有着13年临床经验的口腔医生,用她的技术和耐心服务,让不少害怕看牙的患者逐渐放下了戒备。
上周三早上8点,笔者在植得口腔见到了刚开诊的马医生。白大褂里套着淡蓝色手术服,正在给器械消毒的她转头笑着打招呼:"稍等两分钟,我先准备好工具,这样等会儿给患者治疗能更顺手。"这种习惯性的细致,或许就是她从业多年来保持零投诉的秘诀。
从基础的补牙开始积累经验
2009年从毕业后,马青并没有像同期同学那样直接选择 specialty领域,而是选择从基础的补牙、拔牙做起。"那会儿每天少要接诊20多个常规病例,虽然累,但确实练就了手上的真功夫。"说起这段经历,她今觉得受益良多。
在基层医院工作5年后,马医生开始系统学习修复技术。烤瓷牙的形态修整、种植体的角度测量、贴片的颜色比对,这些需要毫米级度的操作,都是那段时间磨练出来的。"有时候为了调整一个咬合面,会在模型前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。"
患者说她的治疗"不赶时间"
在植得口腔的候诊区,笔者随机和几位等候的患者聊了聊。刚做完种植牙复查的张阿姨说:"马医生手特别稳,上次种牙的时候,每个步骤都会提前告诉你现在到什么阶段了,让人心里有底。"
预约了全瓷贴面的年轻人小林则提到:"别的诊所可能半小时就能做完的牙体预备,马医生会花双倍时间慢慢修整。她说牙齿磨多磨少都是不可逆的,宁肯多花时间也不能将就。"
擅长的不仅是技术,更是沟通
在采访过程中,刚好遇到一位来松动牙保留方案的老先生。马医生拿着牙齿模型边画图边解释:"您这颗牙就像树根周围的土流失了,我们现在的选择是要么加固土壤,要么换棵新树..."接地气的比喻让老人频频点头。
门诊的护士长告诉笔者,马医生有个特别的习惯——每次接诊新患者,都会先花10分钟了解对方的饮食习惯和工作性质。"她说修复体不是工艺品,必须考虑患者实际生活场景。"
设备之外的"笨功夫"
虽然所在门诊配备了数字化口腔扫描仪等设备,但马医生仍然保持着一些"传统手艺"。比如做义齿时,她会坚持手工调改卡环的力度;做贴面修复前,总会先用临时贴面让患者试戴体验。
"现在很多新技术确实方便,但牙齿治疗有些环节还是要靠手感。"说着她展示了一套用了8年的雕刻工具,金属柄已经被磨得发亮。
下午5点半,送走后一位复诊患者,马医生开始整理当天的病例记录。当问及为什么选择留在信阳执业时,她笑了笑:"在哪儿做医生都一样,能看到患者治好牙后能吃能笑,这种满足感实在。"
窗外夕阳照在诊室墙面的锦旗上,"医术"四个字显得格外醒目。而对于普通患者来说,或许更在意的是医生抽屉里那盒随时备着的草莓味抛光膏——那是专门为怕磨牙声的儿童患者准备的。这些细节,可能比任何技术参数更能说明一个医生到底"怎么样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