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周病是什么?5个症状提醒你该看牙医了
早上刷牙时突然发现牙膏泡沫变红?咬苹果时留下血印?这些小症状可能正在提醒你:牙周病已经悄悄找上门。作为仅次于龋齿的口腔"隐形",我国3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90%,但很多人直到牙齿松动才意识到问题的性。
一、为什么你的牙龈总在"闹脾气"?
牙周病不是突然发生的,而是细菌在牙龈边缘安营扎寨的结果。当我们清洁不到位时,牙菌斑会像水泥一样在牙齿表面逐渐硬化,形成牙结石。这些"细菌堡垒"不断刺激牙龈,终引发炎症反应。
这些症状超过2个就要警惕:
- 刷牙时牙龈出血(非外伤性)
- 牙龈颜色变深红或紫红色
- 口腔持续存在异味
- 牙齿看起来"变长"(牙龈萎缩)
- 咀嚼时牙齿有轻微松动感
二、牙齿的"地基"正在悄悄流失
如果把牙齿比作大树,牙周组织就是树根周围的土壤。初期牙龈炎阶段仅影响软组织,当发展到牙周炎时,细菌已经开始侵蚀牙槽骨。这个过程往往不痛不痒,等出现明显症状时,可能已经丧失30%以上的牙槽骨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牙周细菌可能通过循环影响全身。研究表明,重度牙周炎患者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比常人高25%,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难度也会增加。
三、日常护理的3个黄金法则
- 改良巴氏刷牙法:牙刷倾斜45度对准牙龈沟,小幅震颤清洁,每次少2分钟
- 牙线使用不能少:每天睡前用牙线清理牙缝,去除牙刷够不到的菌斑
- 定期洗牙很重要:每6-12个月洁治,清除顽固牙结石
特别提醒:市面上声称"治疗牙周病"的牙膏只能辅助缓解症状,不能替代治疗。当出现持续牙龈出血时,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。
四、治疗的关键在于"止损"
根据病情发展程度,现代牙周治疗主要分三步走:
- 基础治疗:龈上洁治(洗牙)+龈下刮治,清除菌斑结石
- 手术治疗:对于深牙周袋,可能需翻瓣清创或骨修复
- 维护期:定期复查,保持口腔卫生
需要强调的是,牙周治疗不是一劳永逸的。就像糖尿病需要长期管理一样,牙周炎患者更需要建立终身维护意识。
保护牙龈的小贴士
✔ 吸烟者牙周病风险高3倍,戒烟是好的口腔投资
✔ 用含氟牙膏的同时,可交替使用含亚锡的护龈牙膏
✔ 糖尿病患者、孕妇等高风险人群应缩短复查周期
五、关于牙周病的常见误区
误区1:"洗牙会让牙缝变大"
:牙缝本就存在,只是之前被肿胀的牙龈和结石填满
误区2:"牙龈出血是上火,喝凉茶就好"
:持续出血是炎症信号,盲目降火可能延误治疗
误区3:"老了都会掉牙,不用太在意"
:规范护理的牙齿可以终生使用,牙周病才是掉牙主因
记住:牙龈出血不是牙齿在,而是在呼救。早发现、早干预是应对牙周病有效的方式。下次刷牙时多关注牙龈状态,可能就是拯救牙齿的佳时机。